Copyright (C) 2016 zgkashi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喀什地委宣傳部主管
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991-6788111
中國喀什網舉報熱線:0998-2673718 2673713
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新ICP備15003762號
喀什,三面環山、一面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,
受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,
這里的維吾爾族人也住現代房子、
開日本車、用智能手機、靠微信談天說地。
但如果用“被現代生活沖擊”這樣的語句表述,
那就顯得太主觀了。
在維吾爾族人的語言體系里,
摩托車被稱作 電驢子,
手機沒電了,他們會說“ 沒油了”。
他們仍 保有百年前祖先們留下的語言和習俗,
并賦予其新的含義。
家家戶戶依然在使用的土陶和銅器;
伊斯蘭風格紋樣圖案的地毯;
熱情的熱瓦普樂聲;
女人們身上的艾德萊斯絲綢
……
過往的生活方式、傳統的手工藝,
一直是本地人生活的核心,
在現代生活的環境下良好續存,
卻又不斷隨著時代潮流逐漸變化,
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生機,也帶來思考。
土陶,一門手藝,一樁生意
維吾爾族的土陶主要有素陶和彩釉陶。素陶為卡其色;彩釉陶則需要用礦物顏料制作的釉料進行繪制,多為綠色和黃色,花紋以維吾爾族的傳統幾何線條、花草紋居多。
曾經,
維吾爾族人吃飯用的是“塔瓦克”(陶碗)
洗手用的是“吾肉克”(陶壺)
盛水的缸叫做“庫甫”(陶缸)
洗衣的盆叫“臺西臺可”(陶盆)
……
小到茶葉罐、羊尾油瓶,
大到嬰兒搖床等,
均出自這門流傳了千年的手藝。
土陶是吾買爾家族的手藝,
兩兄弟都曾跟隨父親學習土陶制作。
但吾買爾認為父親做的土陶不僅形狀簡單,
釉料也不夠好,十分粗糙。
“好多東西嘛,他們做不出來。
像那種大罐子,爸爸也從來沒做過,
但是我可以做。”
吾買爾讀過書、會漢語,
通過看書和雜志獲得新點子,
又在與游客的交談觀察中,
摸清了外國游客和內地游客的喜好。
吾買爾手藝好,每隔一陣,
從巴扎市場來的商販就會拉走一批貨,
剩下一批則留在吾買爾的院子里,
售賣給游客。
手工制作維吾爾土陶 大概需要25天 ,
價格卻出乎意料的低。
還常常遇到游客的討價還價。
老城里的地毯王子
對于維吾爾族人來說,
地毯是一個家的組成元素之一。
人們把地毯作為掛毯裝飾在墻壁上,
或是鋪在地板、炕上,進門脫鞋后,
就能直接倚靠、團坐在柔軟的羊毛毯子上。
鮮艷的色塊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,
成為本土文化的象征。
維吾爾人是一個特別熱愛自然的民族,傳統的地毯除了伊斯蘭風格之外,植物、花卉、動物、三團等圖案也十分普遍。其中,石榴花紋是維吾爾地毯里最常見的圖樣。
隨著工業的發展,
機器生產的地毯價格低廉,
受到了大眾的歡迎。
但 “地毯王子”瓦哈甫江
始終堅持自己選擇地毯的標準:
不受地域限制,只選精品手工地毯。
在瓦哈甫江的店鋪里,除了有喀什、和田的維吾爾地毯,還有來自巴基斯坦、阿富汗的地毯。
“我生下來就是在地毯上睡覺,我還沒見過人民幣,就先摸到了美元。”“地毯王子”瓦哈甫江。科技的發展,也給瓦哈甫江帶來了更多的客戶,通過微信,他可以與遠在異地的客人溝通,教他們如何挑選和保養地毯,也會及時推薦新到貨的毯子。
“現在很多人去法國買LV,
其實真正的奢侈品在這里。”
識貨的人,總會被瓦哈甫江店里的地毯所吸引
他們不僅把地毯作為旅游紀念品,
更多是當藝術品來收藏。
17年,用億萬次的錘打造銅壺
銅器依舊是于維吾爾族人日常實用的器具。
隨意走進一戶喀什的維吾爾族人家,
都能找到無所不在的銅器,
盛飯用的里干銅盤、
洗手用的阿卜杜拉銅壺、
接水用的其拉布其銅盆……
阿卜杜拉銅壺
是維吾爾族家庭必不可少的物件。
每逢有客人上門,
主人就會拿出盛滿水的銅壺為客人倒水洗手,
水流過手3次后,用毛巾擦凈,是為規矩。
幾乎每家銅器作坊門口都矗立著
一個大阿卜杜拉銅壺。
維吾爾族朋友很是疑惑:
“ 為什么總有游客要站在阿卜杜拉銅壺面前,
張大嘴擺出一副要喝水的姿勢合影留念呢?”
庫木代爾瓦扎這條街從不缺少銅匠,
幾百年來一直如此。
街上的每位銅匠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。
對于買買提熱夏提和肖開提·木沙來說,
他們的底氣來自于萬千次的錘打后
造就的銅器花紋。
他們的 銅器花紋花紋并非來自傳統,
而是結合了日本銅器的風格。
喀什城里的百年茶館
喀什雖然不產茶,
但喝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遠,
自從有了古絲綢之路,
喀什就成為了東西方文化、
各類商品的匯聚地。
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,
生活在喀什的人就學會了喝茶。
喀什城里有間 百年老茶館
是喀什最大、年代最久遠的茶館。
它無名無姓,
人們只需輕輕道一聲“喝茶去”,
便心領神會。
約莫70平方米的空間里,坐滿了維吾爾族男人和來自各地的游客。
茶館里跑堂的小伙子艾克拜爾有著先天的發音障礙,但總是神采奕奕。每當長廊傳來樂聲,他總忍不住要過去跳上一段。
這間無名無姓的老茶館,
因為有趣的人、過去的光景,
讓人們對喀什擁有了太多記憶。
品茶、食馕、家長里短、八卦天下事,
用這種方式傳播信息,
延續著絲綢之路上的故事。
責任編輯:
初審編輯:
責任編輯:徐志鵬